解除六旬老人肿瘤危机上海新华医院多学科联手突破内镜治疗禁区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成功为一名67岁患者实施高难度微创手术,通过内镜联合X光导航技术,仅用1小时精准切除了十二指肠乳头处一枚1.5厘米的腺瘤,避免了传统开腹手术的巨大创伤。这一手术不仅刷新了内镜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纪录,更为类似复杂病例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

十二指肠乳头肿瘤:隐匿的“交通枢纽炸弹”
十二指肠乳头是胆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被称为消化系统的“三岔路口”。此区域肿瘤虽罕见,但一旦发生,可能引发胆管扩张、黄疸、胰腺炎等严重症状。据统计,全球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发病率约为0.01%-0.05%,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男性略多于女性。更危险的是,此类肿瘤的癌变率高达26%-65%,若未及时干预,可能侵犯周围器官,危及生命。
“传统治疗需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需切除部分胃、胆管、胰头及十二指肠,术后并发症多、恢复周期长。”新华医院内镜诊治部主任徐雷鸣教授解释,由于十二指肠乳头紧邻胆胰管道,内镜手术极易引发穿孔、大出血或急性胰腺炎,因此长期被视为“内镜手术禁区”。
多学科协作1小时“拆弹”?毫米级操作保“生命通道”
针对患者李先生的病情,新华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联合普外科ERCP团队、麻醉科等多学科专家会诊,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术中,专家团队采用侧视镜结合X光实时导航,先由沈峰主任医师在内镜下完整切除肿瘤,随后王雪峰主任医师精准置入胆管和胰管支架,确保术后引流畅通,最后通过止血夹“显微缝合”技术封闭创面。
“这相当于在立交桥枢纽处拆除炸弹,既要彻底清除病灶,又不能损伤周围‘交通网络’。”徐雷鸣形象比喻道。手术全程仅1小时,患者术后3天即恢复饮食,体表无任何切口,较传统手术康复时间缩短80%以上。
填补技术空白?为高危肿瘤治疗提供新思路
此次手术的成功,得益于术中“双保险”策略——支架置入降低胰胆管阻塞风险,止血夹缝合减少出血概率。目前,该案例已被纳入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示范案例库,为同类疾病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专家提醒,十二指肠乳头肿瘤早期症状隐匿,易被误诊为胆结石或慢性胰腺炎。建议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尤其出现不明原因黄疸、腹痛或体重下降时,需及时就医。新华医院此次技术突破,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更优治疗方案,也为消化系统肿瘤微创治疗开辟了新路径。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