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济宁市发放社会救助资金12.75亿元
9月19日上午,济宁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惠民生 暖民心”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0场),介绍济宁市改革社会救助制度、兜牢兜好基本民生底线有关情况。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济宁市民政局聚焦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持续加大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力度,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兜牢兜好基本民生底线。今年以来,全市发放社会救助资金12.75亿元,保障低保对象15万人、特困供养人员3.94万人、困难和重度残疾人14.1万人、孤困儿童7832人。
聚焦“兜牢底”,推动兜底保障提标扩面。一是完善制度体系。经市政府同意,民政、教育、财政等11部门联合印发《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细化制度安排,着力构建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救助格局。二是提高救助标准。5年6次提高九类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连年保持较大增幅,其中今年各项标准提高了7.5%以上,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993元、816元,城乡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1292元、1061元,机构养育孤儿、社会散居孤儿、重点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费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2483元、1987元、1479元,有力保障33万余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三是拓宽救助范围。在全省率先出台低保边缘家庭认定办法,放宽财产限定条件;把家庭唯一谋生工具的小型经营性车辆纳入豁免范围,提高在保人员金融资产豁免额度,让更多实际生活困难的群众享受救助政策。推进因病致贫重病患者认定,建立“一事一议”制度,解决救助个案和群众急难问题。全市认定低保边缘家庭1万余人,认定因病致贫重病患者1124人。
聚焦“兜准底”,强化困难群众主动监测。一是增强力量主动发现。在镇、村打造社会救助服务窗口,设立村社会救助工作站4546个,配备村(居)社会救助协理员6277人、村级救助志愿者1.47万人,协助做好入户核查、信息公示等工作,畅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创新建立“困难群众救助·主动申报日”制度,针对申请能力弱的群众,由村帮办代办社会救助事项,全市累计为困难群众帮办代办2700余次。二是高频核对精准识别。通过济宁市家庭经济核对系统,与部、省、市40项数据源进行对接,每月对在保对象房产等10项信息自动比对,严防漏保漏救。今年已比对1584批次、121万人次。三是共享信息动态预警。加强部门间困难群众数据信息比对,与市教育、人社、卫健、残联、医保等13个市直部门单位对接,每季度比对各部门困难群众信息数据,梳理核查疑似困难群众,主动施保施救。今年以来,累计比对数据29.5万条,将符合条件的10362人及时纳入救助范围;实施临时救助2.15万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2032万元,帮助群众解决了突发性、紧急性基本生活困难。
聚焦“兜好底”,促进多元参与联合救助。一是扩大政策宣传覆盖面。发挥社会救助联席会议机制作用,联合应急、乡村振兴等11个部门单位,举办全市“济时救”救助政策大讲堂暨“政策明白人”视频培训8期,面向基层普及政策知识;发挥县乡村宣讲团作用,开展“济时救”社会救助宣传宣讲,累计宣传宣讲3400余次、覆盖100万人次,将政策递送到群众身边。二是促进慈善资源相衔接。争取将困难群众急难救助纳入市政府重点民生实事,列入市政府督查事项,指导14个县、156个乡镇(街道)全部出台“济时救”基金设立管理文件,筹集基金2315万元。动员市、县慈善总会参与“慈善救急难双百行动”,设立16个“救急难”项目、总额400余万元。实施“情暖夕阳”项目,累计投入省、市、县慈善资金156万元,为黄河滩区841名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三是推动救助服务更温暖。大力发展服务类救助,开展“济时救-幸福来敲门”行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为3.3万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上门探视、清洁庭院、健康查体等社会化照护服务。推进“济时救”+社会帮扶,发动社会组织因地制宜开展爱心陪伴、居家养老、“爱上门”扶老助残等项目活动,帮助低收入人口群体解决实际困难,提高生活质量。
下一步,济宁市民政局将进一步深化社会救助改革,持续擦亮“济时救”工作品牌,强化兜底保障,提升服务质效,织密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网,不断增强困难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