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个街道有一群平均年龄10岁的京剧小演员,中国传统文化在社区生根
五一长假首日,阳光明媚,苏州河畔的苏河湾万象天地人头攒动。百年天后宫戏台前,迎来静安现代戏剧谷在北站街道的分会场活动——“北站剧有戏”戏曲文化团队展演。京剧团、昆曲社、越剧团等多支戏曲团队轮番亮相,如火如荼地演绎着一场文化盛宴。趁着“小长假”前来观光和“打卡”的市民游客被深深吸引,纷纷驻足打卡拍照留念,有的打开直播,将演出分享给网友……
“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张张红扑扑的“娃娃脸”尤其惹人注目:他们身着华彩绚丽的戏服,“唱念做打”样样精通,一招一式拿腔提调。尽管平均年龄只有10岁,这群“小票友”们倾情演绎着京剧《凤还巢》《霸王别姬》等知名唱段,颇有梨园“老戏骨”的风范。
记者从北站街道了解到,经过30年的涵养,“少儿京剧”已成了北站街道公共文化的一块“金字招牌”。
文化大美育,少儿梨园30载春华秋实
1993年,在一间拥挤局促的“练功房”,两名专业老师“白手起家”;如今满屏的国家级和市级奖状,桃李遍及全国、全世界……一路走来,“北站街道少儿京剧团”团长于燕芳百感交集。
沪剧演员出身的她,心中一直有着传承传统文化艺术的宏愿。她告诉记者,在北站街道历任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北站街道少儿京剧团”每周六“雷打不动”免费向孩子们授课。据不完全共计,30年来,约4000余人接受了传统京剧教育,培育出了无数优秀“小票友”。
让于燕芳感到骄傲的,不是“年年获奖”,不是“人人得奖”,而是京剧的种子在“娃娃”心中生根发芽。通过走出来的一批批学员,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普及推广,实现了一个由街道牵头公益社团的办学初衷。
北站街道少儿京剧团自创办以来,已自成体系:依托上海京剧院30年如一日的专业支持,由于燕芳总牵头,荀派亲传弟子、京剧表演艺术家陆正红、京剧名家熊志霖等“顶流”名师们常年来到社区,给孩子们提供一流的“一对一”专业指导;静安区闸北一中心小学践行“大美育教育”,开设京剧课程、组织京剧兴趣班,源源不断地给少儿京剧提供优秀的生源;街道文化中心全力保障活动场地,辖区内以苏河湾万象天地为代表的企业积极主动地参与共建,形成多方面的合力支持,使少儿京剧走向“社会大美育”。
社会大效益,雏凤清于老凤声
日前的一个周六下午,记者走进北站街道少儿京剧团的排练场,“虎头虎脑”的7岁少年熊凯悦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他是少儿京剧团今年抓到的“头号苗子”。他性格活泼、不露怯,京剧天分极高。尽管比哥哥们矮一个头,他依旧站在“C位”,手拿折扇,气宇轩昂,唱起《珠帘寨》来声音更是深厚有力、朴实无华。
熊凯悦说,他第一眼在电视上看见京剧后,就爱上了这门传统艺术。熊凯悦的妈妈直言:“交给街道和于燕芳老师,我们很放心。他们对待孩子,跟我们一样上心。”
在不少学员们看来,获奖只是“添头”,热爱才是初心。贾想上初中一年级,是团里的“青衣一姐”。她性格温柔而坚定,唱起戏来扎实有力,将青衣一角的端庄与含蓄,演绎得淋漓尽致。“作为孩子家长,我们非常感激街道能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帮助她找到了‘天赋点’。”贾想的母亲说,孩子全力以赴的样子,整个人都充满着向上的能量。
“学有所成的学员里,虽然不是人人都能从事戏曲或文艺工作,但是无论走到何处,他们都致力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的还回来‘反哺’教学。”作为多年来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的于燕芳、庄顺海、严海鹰、王洁雯等十多位老师,都希望深耕梨园教学,为传统文化培植更多的优秀人才。
在这些学员中,有的也成了老师。他们在各自的“新舞台”上,继续发挥自己的能量,与“少儿京剧”一起演绎新的剧本故事。
“90后”沈洁,从7岁开始,便在街道学习京剧艺术。如今,她已成长为静安区闸北一中心的一名资深数学老师。当得知学校京剧社团需要班主任,她说自己“血脉觉醒”了,自告奋勇地承接了这个“业务”。她经常放弃周末宝贵的休息时间,来往于街道和学校,为孩子们做好各项后勤保障和准备工作,不断地挥洒汗水、发光发热。
“少儿京剧”如今在北站街道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品牌带动效应,街道在其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方面也是硕果累累。北站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王天正说:“我们有特色的戏曲‘进社区’‘进楼宇’‘进商圈’‘进学校’的‘四进’传统。通过整年的方案和计划,并辅以素人训练营、星巴克非遗店、戏曲服装展示,其中还包含能与文商旅融合的化妆、服装和道具等品牌价值与元素,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整体认可度提升。”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