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车展,彻底“爆”了!117款车全球首发,278款新能源车亮相,海外面
暌违四年,北京车展重归。4月25日,2024年北京国际车展拉开帷幕。因疫情原因,2022北京车展未能举行。因此,本届车展的召开,承载不一样的意义。
与此同时,愈演愈烈的价格战,也昭示出本届车展的火爆和激烈程度。据活动组委会官方披露的信息,本届北京国际车展全球首发车117台,其中跨国公司全球首发车30台。总计在车展上亮相的新能源车型达到278台,足见越来越多的车企都在加速电动化。
值得一提的是,与往届北京车展不同的是,2024北京国际车展上的海外面孔居多。长城汽车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透露道,本次车展长城汽车邀请了800名海外投资人以及200名海外媒体代表。奇瑞汽车同样组织了外籍参展团,其中包括了大量的合作伙伴、供应商等。
海外面孔的激增,让本届车展的国际化属性进一步强化,而这也是多数中国车企锚定的发展新方向,即从汽车出口转向做全球化车企。
多位车企高管回应如何应对价格战
本届北京国际车展召开之际,正值车市价格战愈演愈烈的阶段,且从目前的趋势上来看,短期内,价格战并没有停止的意味。就在车展开幕前几日,理想汽车还刚刚对旗下产品进行了降价。
同时,不少车企已经将价格战演变为技术战、产品战,甚至“抢单大战”。而车展则让这些在市场上激烈竞争的车企进一步短兵相接。
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价格战和抢单大战是汽车行业的规律。如今的汽车产业是一个完全竞争的行业,每个企业都在以不同的方法来赢得这场竞争。
“然而,市场总容量是有限的,如今产品供过于求,各种新势力的加入,新品牌、新车型不断诞生,价格战不可避免。”冯兴亚表示,汽车销售的本职工作就是抢单,订单是保持整个产业链条正常运转的决定性因素,最终订单还要转化成终端销售。传统车企也有必要向互联网企业学习。
冯兴亚认为,目前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是正常现象,但企业竞争的过程中,不管定价高低,都要保证产品质量。
长城汽车总裁穆峰则从另外一个视角解读了车市价格战。他认为,产业界不能只看到车市的“卷”,还要透过“卷”看到本质。这一轮价格战是产业变革带来的,电动化、智能化的趋势,完全打破了产业的既有格局。因此,企业要关注自身的品牌壁垒,不能陷入拼价格的竞争格局中。
值得关注的是,在竞争的同时,本届车展也体现了企业之间的互动,例如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就曾到极氪汽车展台,观摩极氪的最新产品。小米汽车雷军、小鹏汽车何小鹏、360周鸿祎等均在蔚来展台出现,并引起大批参展者关注。
企业高管之间的互动,也传递出产业竞争的另一种面貌:即竞争之下也有互动和联合。在本届车展中,广汽集团旗下的传祺品牌就公布了与华为合作的进展,透露出汽车企业在新形势下的跨界合作趋势。
小米、华为同场竞技引关注
本届车展的流量高地,毫无疑问地被小米汽车所占领。4月25日早8点,小米汽车的新闻发布会尚未召开时,展台附近就被观展者围得水泄不通。甚至有参展商表示:“本届车展就看小米了!”
据悉,在本届车展上,小米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雷军宣布了小米SU7正式发布28天后的锁单数据,累计锁单75723台,已交付5781台,创下了业内新品牌首款车型上市首月的交付量新纪录。
此外,自带流量的华为也参展本届北京车展,除了携AITO问界M9、新M7、新M5等车型亮相外,华为在此次车展上系统展示了公司在汽车智能化方面的技术优势。据悉,在车展开幕前一日,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还发布了全新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品牌——华为乾崑。
一位业内人士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本次北京车展,不仅产品有看头,产品背后的技术也更引人关注。这些新技术传递了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也让汽车智能化进一步落地。
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注意到,除了中国车企在智能化加速发力,奔驰、宝马等跨国车企也在抢滩汽车智能化高地。例如,今年车展上,宝马就展示了公司的新世代概念车,以此体现宝马在电动化、可持续和数字化领域的布局思路。
中国汽车引全世界瞩目
北京国际车展作为A级车展,一直是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重要风向标。而2024年的北京车展,国际化属性更强,吸引力更十足。
在展馆现场,时不时就能看到海外面孔。据悉,这些参展嘉宾分别来自全球各地,包括美国、欧洲、非洲、沙特、东南亚等地区。
在长城汽车、奇瑞汽车展区,记者分别见到了大批海外嘉宾,他们对中国品牌的产品非常感兴趣,且言语中透露着赞许和认可。
业内人士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此次车展之所以吸引到如此之多的海外面孔,核心在于中国品牌的崛起。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3月,我国出口汽车49.0万辆;1-3月累计出口132.2万辆,同比增长23.9%。同时,一季度,我国对“一带一路”共建贸易国家的进出口增速均高于整体,其中汽车出口增长超30%。
上述人士表示,透过本届车展,可以看出中国汽车出口将进一步升温,同时多数车企将从单纯的出口走向全球化发展之路,从产品到生产再到供应链实现全面国际化。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