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经济首季报亮点:金融有力支持实体经济
最新数据显示,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为8.7%,一季度新增社会融资规模12.9万亿元;广义货币增速为8.3%,一季度新增12.5万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为9.6%,一季度新增9.5万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朱鹤新表示,数据表明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保持稳固。前期出台的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正在逐步发挥作用,国民经济持续回升、开局良好。
金融总量稳定增长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3月末,我国M_2余额升至304万亿元,货币存量规模已经足够大,这与我国过去一段时间的融资结构、经济发展阶段都有一定关系。巨额的存量资源掌握在企业和居民手上,为促进投资、消费和整个宏观经济恢复向好奠定了基础。
一季度,贷款总量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3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47.05万亿元,同比增长9.6%。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负责人张文红表示,一季度,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9.5万亿元,新增额低于上年同期,这主要是受上年基数较高的影响。如果拉长时间看,今年一季度新增贷款比2022年同期高出1.13万亿元,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仍保持在较高水平。
温彬表示,在稳定总量外,平滑信贷节奏、调整优化结构也是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在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助力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过程中,金融机构将积极挖掘信贷需求,科学制定全年信贷安排,盘活存量金融资源。同时,支持直接融资领域加快发展,保持货币信贷和融资总量合理增长,预计今年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会更加可持续。
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中长期流动性超过1万亿元,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0.25个百分点,引导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降低0.25个百分点;5000亿元抵押补充贷款(PSL)额度发放完毕,支持三大工程……今年一季度,中国人民银行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支持经济回升向好,融资可得性明显提升,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贷款利率持续降低,企业居民利息负担进一步减轻。一季度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为3.75%,同比降低0.22个百分点;特别是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3.71%,同比降低0.46个百分点。
银行自主调整存款利率效果持续显现。2022年4月以来,各主要银行已4次主动下调存款利率,目前定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下降至2%左右,较去年同期下降约0.3个百分点。银行主动调降存款利率,有利于稳定银行负债成本。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随着存量定期存款到期后的重定价,存款利率下行的效果还将持续显现,进一步增强银行支持实体经济能力。
近段时间,市场对于实际利率的关注较多。实际利率是以名义利率扣减通胀计算,与物价关系密切。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扣减通胀后的实际利率在一些特定时点偏高,但从趋势看,随着经济进一步回升向好,物价总体上温和回升,未来实际利率总体会有下降。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物价和实际利率需综合研判。既要根据物价变化与走势,将名义利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也要充分考虑高质量发展需要,避免削减结构调整动力,防止利率过低,内卷式竞争加剧或者资金空转。
信贷结构持续优化
做好“五篇大文章”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今年以来,央行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
3月末,金融机构高技术制造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涉农贷款和民营经济贷款同比增速分别为27.3%、20.3%、13.5%和10.7%,均明显高于全部贷款增速。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获得率为47.9%,较2017年增长2倍多,普惠小微授信户已经超过6000万户;3月份,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36%,创历史新低。
周茂华认为,当前我国信贷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普惠小微、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新动能贷款占比增加,而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规模和增速都在下降,一些高能耗、高污染和落后产能相关领域的信贷也受到一定约束,这些因素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
朱鹤新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已成立信贷市场司,牵头推进做好“五篇大文章”工作。下一步,将从政策框架、激励约束、金融服务能力建设等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筹划,推动形成“1+5”政策体系。1是总体制度设计,5是“五篇大文章”的各自举措;二是通过激励机制,引导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倾斜;三是鼓励金融机构发挥组织、管理和技术优势,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手段,增强服务科技、绿色、中小微企业的能力水平,提升金融服务的适配度和普惠性,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服务模式。
温彬认为,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效,降准降息仍有空间,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力支持,“五篇大文章”和合理消费融资需求将得到更有针对性的满足。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