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20年,患癌父子双双在长征医院重获新生
2003年10月,61岁的老丁带着33岁的儿子小丁从浙江来到上海长征医院,找到普外科颜荣林副教授,眼神中满是绝望。彼时,小丁刚刚查出罹患胃癌。
2023年12月,已经81岁的老丁由儿子小丁推着轮椅再次来到长征医院,再次找到胃肠外科颜荣林教授,却是因为自己确诊了胃癌。
“当时都说我儿子只能活一两年,现在他恢复很好,已经20年了,这多亏了您啊!”老丁说。
信任,让他们再度找到了颜荣林教授团队,老丁接受了腹腔镜微创胃癌根治手术,术后第三天就下床活动了。老丁说:“我们父子俩都身患胃癌,这确实是人生中的一大不幸;但能遇到医术精湛的专家,我们无疑是幸运的。”
20年前:“纯手工”高难度联合脏器切除的胃癌根治术
“医生,我们街坊邻居都说解放军医院对老百姓好,水平高,救救我儿子吧,他才刚刚结婚……” 当年,老丁一脸愁容走进了诊室。小丁患的胃癌是印戒细胞癌,并已经侵犯了胰腺和脾脏,属于恶性程度极高、病期偏晚的一种疑难胃癌。
当年,胃癌根治手术的规范还没有完全确立,很多焦点问题都悬而未决。但手术治疗获益与风险的矛盾关系是确定的,即手术做得越大,淋巴结清扫的越多,肿瘤的根治性越高,术后复发的风险就会越低。但手术做得越彻底,意味着创伤更大、风险更高,对医生的技术要求也更高。
能不能接受这样高风险的手术,颜荣林避开小丁,与老丁进行了一次长谈。老丁眼含热泪地说:“当地医生觉得手术风险太高,不愿意给我们做这个手术。我相信解放军医院,相信解放军医生的技术。”老丁的无限信任给了颜荣林接受挑战的勇气和信心。
但他心里清楚,不能为了追求安全放弃长期预后。既保证手术安全,又要确保长期生存,于是他按照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胃癌治疗理念,做了胃癌扩大根治手术,整块切除了全胃、胰体尾及脾脏,同时清扫了40多枚区域淋巴结。
在那个没有超声刀、Ligsure血管闭合系统等手术能量平台的年代,外科医生都是靠着剪刀、钳子、针线这些“冷兵器”与死神抢夺生命。颜荣林凭借着精湛的“纯手工”技术,实施了在当时大多数医生看来不可能完成的高难度联合脏器切除胃癌扩大根治术。
“我还能活多少年啊?”出院前,小丁心怀疑惑地问颜医生。“手术很彻底,你就安心的生活吧,原本你能活多少年现在还能活多少年”,颜教授笑着说。
20年后:MDT模式下的个体化腹腔镜微创胃癌根治术
时间来到2023年12月,古稀之年的老丁食不下咽,暴瘦了10多斤,迫不得已去医院做了胃镜。一纸“胃癌”的诊断,又让全家人陷入了焦虑:胃癌局部分期偏晚,CT显示胰腺上缘团状融合淋巴结。“这么大年龄,还能手术吗?当年我的手术能做,或许父亲也有手术的机会。” 小丁不甘心,一家人没有犹豫,再次找到了当年的救命恩人。
“颜教授,没想到,二十多年了,我还能活着。这次父亲也得了胃癌,当地医生建议保守治疗,给他买点好吃的尽尽孝就行了。但我觉得不找您看一下不死心,虽然路途遥远,还是带父亲来让您看一下。” 虽然相隔二十年,但颜荣林还是一眼认出了这位“老病友”。
翻看老丁的病历,颜教授认为,虽然有手术机会,但患者高龄且多种慢性疾病缠身,能否耐受麻醉和手术的打击?肿瘤能切除干净吗?更何况老丁体质极度虚弱,让手术充满了风险和挑战。
还没有等医生找患者谈话,老丁就主动找到了颜教授,坚定地说:“我知道手术风险很大,我信任你们所有的决定!”
很快,团队根据老丁的病情制定了个体化的治疗策略:先行营养支持、呼吸训练等功能锻炼进行身体预康复,手术要尽可能减少麻醉时间,降低术后心肺意外发生概率;采用腹腔镜微创技术,在保证肿瘤得到根治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对患者的创伤,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确保术后生活质量。
手术如期进行。在麻醉科医生、护理团队的通力配合下,颜荣林团队克服患者高龄、并发症多、肿瘤分期晚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精准切除了病变的胃肿瘤,尽最大努力保留了胃功能,所有切缘都没有肿瘤残留,顺利完成腹腔镜微创胃癌根治手术。
康复出院后,老丁一家对治疗团队感激不尽。颜荣林说,感谢你们的信任,给我们的前进道路再添动力。
胃癌是一种恶性程度高、不同个体间差异大的恶性肿瘤,胃癌根治手术也是唯一能够实现临床治愈的必要手段。能不能手术?何时手术?什么手术方式?术中手术细节问题怎么处理?众多医疗因素都会对患者生存期产生重大影响。
20年来,颜荣林带领的团队始终围绕胃肠肿瘤这一重大疾病,秉持“患者至上、疗效第一,紧跟前沿、不断创新”的服务理念,形成以分期分型为导向,以精准微创为特色,以循证创新为牵引的胃癌外科诊疗一体化解决方案。如今,长征医院胃肠外科已建成一支胃癌外科诊疗的精品队伍,吸引了全国各地甚至部分海外友人前来就诊,被老百姓亲切地誉为南京路上的“护胃者”。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